授 课 计 划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学 院:8040威尼斯最佳登录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编码:23A08008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54
学 分:3.0
授课时间:周二7-8节、周四3-4节(单)
授课地点:1J0203、10J108
教 学 班:社保1501—02;社工1501
授课教师: 龚晓洁、任晓敏
填报日期: 2016年8月27 日
《社会心理学》课程授课计划
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课程是针对大二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课程从这几个不同的层面入手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研究方法、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群体心理、传播与社会心理、人格培育、心理健康等内容,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心理学框架。不同层面的心理表现均联系社会实践进行讲授,给学生以各种启发。本课程授课方法注重课堂讨论式教学。授课过程经常针对应用性的社会心理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社会心理学基本知识体系后能深刻认识社会心理的重要现实意义,并能培养自身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以提高自我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知识体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辩证看待社会心理现象,希望学生能关注自身心理发展和人格培养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二、课程要求及教学活动项目
(一)课程要求
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和课程的基本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课程讨论,并把这些要求均作为平时成绩的测量标准,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具有专业水平的论文写作,作为平时作业的测评,考试主要通过期末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来考核。
(二)教学活动项目
本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其中理论课程的教学为4个学时,作业主要是一篇课下完成的论文和平时的随堂小作业。辅导答疑则利用课后时间和教师无课的闲暇时间在系办公室进行,其中也会留出1个学时的考前答疑时间。
三、成绩考核
本课程的成绩考核主要是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总成绩(100%),其中
(一)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等
(二)期末考试成绩: 闭卷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资料:
1、全国13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乐国安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候玉波、乐国安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
五、教师联系方式及答疑要求
教师联系方式:18653119677 邮箱:sl_renxm@ujn.edu.cn
两次课后安排一次答疑,答疑可在课后直接进行,亦可定期在教师所在系办公室进行。
六、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策略
第1周
学时:4
授课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早期形态的学科意义
一、早期群体心理研究提出的群体特征问题
二、早期社会本能研究提出的群体内生的心理动力问题
三、早期民族心理研究提出的民族精神凝聚作用的问题
四、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研究的改造
二、两种研究传统
三、两种研究倾向
四、文化的社会心理构造功能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公众文明
一、社会心理究竟是怎样的“现象”
二、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三、社会心理与人性理念中的“善”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意义,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理解社会心理和公众文明之间的区别。
授课方式: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一些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
其它说明:无
第2-3周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设计
一、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
二、实验研究
三、调查研究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一、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
二、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参与观察法
第四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
一、随机抽样
二、非随机抽样
三、测量工具的使用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研究方法的学习,让学生能较为全面的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研究方法与社会研究方法的异同,结合研究方法更好的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意义。
第3-4周
第三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研究概况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四、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际吸引
二、关系的发展
三、密切关系与爱情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一、人际冲突与合作
二、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一、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二、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三、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掌握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客观分析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并能正确理解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其它说明:(作业)分析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差异的原因(按照大论述题的写法做)
第5周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一、 社会知觉的含义
二、 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三、 自尊及其测量
四、 自我认同
第二节 对人知觉
一、 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
二、 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方式
三、 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四、 情感与认知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一、 刻板印象的形成
二、 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三、 刻板印象辨析
四、 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第四节 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一、 社会认同
二、 文化认同
三、 民族认同
四、 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第五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一、 何时归因
二、 归因理论
三、 归因偏差
四、 归因个体差异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的重要性,掌握社会知觉、刻板印象、社会认同的概念及归因理论等。
其它说明:2
第6-7周
第五章 社会动机
第一节 社会动机的概念
一、动机的概念及特点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第二节 主要的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需要理论
第三节 有关中国人社会动机的研究
一、文化对动机的影响
二、中国人的成就动机
三、中国人的亲和动机
四、中国人的权力动机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社会动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能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理解分析不同的动机影响。
第7-8周
第六章 社会感情
第一节 社会感情概述
一、社会情感的概念
二、社会情感的特点
三、社会情感的作用
四、社会情感的形态
五、社会情感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情绪
一、社会情绪
二、社会激情
三、集群情绪
四、社会情绪的管理
第三节 社会情感
一、社会情感
二、中国人的羞愧感
三、中国人的幸福感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情绪,掌握社会感情的概念、特点、作用,能结合现实分析中国人的社会感情,正确理解社会感情的社会意义。
第9-10周
学时:6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一、社会态度
二、态度构成
三、态度功能
四、态度形成
第二节 态度变化理论
一、平衡理论
二、和谐理论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四、信息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一、工作态度及其种类
二、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
三、工作满意度
四、心理契约
五、组织承诺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态度的概念、形成和态度变化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解态度的现实运用。
第11-12周
第八章 群体心理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二、群体心理效应
三、群体分类
四、群体凝聚力
第二节 几种群体规章
一、社会促进
二、社会赋闲
三、从众
四、破窗效应
五、服从
第三节 集群行为
一、集群行为
二、集群行为的过程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四、去个性化
第四节 民族心理研究
一、早期民族心理研究
二、集体无意识理论
三、社会无意识理论
四、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群体心理、社会群体的相关知识,掌握集群行为的特点、形式,并客观理解解民族心理的基本知识。
第13周
第九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第一节 社会心理是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传播活动
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三、信息理解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四、传播效果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第二节 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
一、舆论及其形成
二、谣言
三、民谣
四、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研究
第三节 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
一、时尚、流行的特点
二、时尚、流行的产生与传播基础
三、时尚的心理机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并掌握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客观认识信息理解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第14-15周
第十章 经济心理
第一节 经济心理概述
一、经济心理的概念
二、经济心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经济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投资理财中的经济心理
一、投资理财的一般倾向
二、方便性思维与判断偏差
三、自我控制与投资理财
第三节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一、中国人经济心理的社会背景
二、中国人的基本经济观念
三、派生出的具体经济心理现象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引发学生了解和关注经济活动,尤其是对真实生活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决策的问题上,探索人的经济心理,掌握经济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客观理解中国人的经济心理状态。
第15-16周
第十一章 人格培育
第一节 人格界定
一、什么是人格
二、人格特性
第二节 人格差异
一、人格的认知差异
二、人格的生理差异
三、人格的社会差异
第三节 人格测评
一、自陈法
二、投射法
三、实验法
四、自我概念测验
第四节 人格培养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因素
六、自然物理因素
七、自我调控因素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习充分了解人格培育的重要性,掌握人格差异、人格测评的相关知识,努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深刻理解对人格特质的把握。
第17周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四、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二节 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源
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
四、心理应激与人类疾病
五、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
第三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一、心理异常的概念
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
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在社会心理学课程即将结束之际充分了解认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掌握面对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出现心理异常时如何进行心理治疗等方法。
第18周
学时:2
复习
上一:李宗华-工业社会工作授课计划
下一:李伟峰-《老年社会工作》授课计划